鸟儿通过“张力结构”保持平衡,甚至在睡觉时也不会失去稳定性。
鸟类是动物王国中与人类并列的永久双足动物,拥有非凡的平衡感。作为恐龙的直系后代,鸟类在睡觉时是如何保持这种稳定性的?最近,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团。
听起来像是故事,但这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(MNHN)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(CNRS)的一组科学家在《皇家学会界面期刊》上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。他们解释了鸟类如何在站立时睡觉,而不会失去平衡。众所周知,马和牛因为四条腿可以做到这一点,但对鸟类来说,乍一看并不明显。科学家们一致认为,这种稳定性来自“张力结构”(tensegrity)。这个词是“张力”和“完整性”的结合,指的是结构通过张力和压缩的微妙平衡来保持稳定的特性。
多面平衡
“这项研究的起点是通过功能形态学来理解进化机制,研究生物体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,”进化生物学专家、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适应机制与进化研究部副主任Anick Abourachid表示,“我们特别关注鸟类的脚。”鸟脚的进化机制引起了研究兴趣,因为鸟类在结构上非常统一:“它们都是双足飞行的恐龙,自从这个群体起源以来,它们的结构就被设计成具有空气动力学效应的。它们无一例外都拥有刚性躯干、用于起飞和降落的下肢以及翅膀。”这种设计在各种环境中的鸟类中都很有效,这种多功能性一直令科学家们着迷。
鸟类的脚之所以特殊,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与人类的腿非常相似。鸟类是弯曲双足动物,这意味着它们站立时整个身体都是弯曲的。对人类来说,这相当于脚尖蹲着的姿势。尽管看起来不太舒服,但鸟类在这种姿势下放松,甚至可以站着睡觉,消耗的能量也较少。为了理解鸟类如何保持平衡,科学家们基于一种小型鸟类——斑胸草雀的解剖结构构建了一个数字模型。
在这个模型中,鸟的身体和脚骨被替换为杆,肌肉和肌腱则被替换为不同程度刚性的缆线,关节被想象成滑轮。研究人员首先使用一根缆线从“鸟”的骨盆开始,穿过所有关节,但这样的模型并不稳定。为了提高稳定性,他们引入了多条缆线,尤其是在膝盖后方的一根缆线。
鸟类确实有一根通过膝盖后方的肌腱,这种独特的解剖特征帮助模型实现了平衡。最终,模型像不倒翁一样,即便受到轻微干扰也能自行恢复平衡。
刚性与反应性
研究人员还发现,鸟脚肌腱的刚性对平衡至关重要。“鸟类是为数不多的拥有钙化肌腱的动物,几乎像骨头一样硬,”南特数字科学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Christine Chevallereau解释道。这种低弹性有助于减少鸟类受外界干扰的影响,使其在雪、雨或风中也能保持稳定,继续睡觉而不担心摔倒。
Chevallereau指出,鸟类的这种平衡机制完全是被动的,不需要大脑干预,因而不消耗能量。这种发现为未来高效能机械提供了启发,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,用以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使用。
本文译自 CNRS News,由 BALI 编辑发布。